骨骼人才
測量工作經驗交流——段正則
作為一名測量工作者,這些年參加過不少的工程建設,當然工作主要是以測量為主,但是在測量工作當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專業方面或儀器方面的錯誤。測量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在這里我就不談專業方面的知識,只想和各位同行們分析分析在測量工作中最容易忽略而又會導致測量事故的幾種原因,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養成了解與校核儀器的良好習慣
2004年,在廣湛高速開平-陽江段的A三標段,我們項目部主要是路基工程,當年我是在工程開工兩個月之后去的,前任測量主管因為技術不過硬走了。我剛去就投入到緊張的測量工作當中,重新復核水準點,重新對導線點進行聯測。記得當時我們標段的導線點我們來回測了五次都是誤差太大,根本閉合不上。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總是找不到原因,儀器也是進場時在計量所鑒定過的,沒問題。五次測量的誤差都是在幾個毫米之間,這樣可以肯定我們測的外業數據也是沒有問題的。控制點閉合不上,心里急啊,就坐在那兒發呆。突然眼睛看到了儀器箱子,感覺到心里咯噔一動,決定把儀器拿到外面去校核一下,我拿來一把50米的鋼卷尺,用全站儀測了一下距離,發現實測的與鋼卷尺差2公分。原來凌鏡頭與儀器不是配套的,按照凌鏡頭上標注的常數輸到儀器里面,測出來的距離就會有偏差。我重新把校核過后的凌鏡常數輸到儀器里去測量,這一次的結果才與高級點閉合上。一次粗心大意,害得我們測量組四個人白忙活了幾天。
目前夾江項目的全站儀也是這種情況,按照凌鏡頭上標注的常數輸到儀器里面時,測量的結果就是誤差2公分。
總結:不管你是在工程開始時進場還是在工程中途進場,作為測量工作者,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查、和校核各種測量儀器的常數,精度;熟悉儀器的使用與說明;了解儀器的好壞對當前測量工作有無影響;為你開始測量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二、測量工作中要做到“有放必復,有錯必究”
記得2008年,在廣肇高速老鴉崗大橋施工時,我們測量組把一根樁基放樣過后,沒有接到現場施工員的開孔復核通知,當時正值雨季,我們以為現場沒有搞好,就沒有追問這件事。等過了3天后去現場,才發現樁基隊已經開始沖孔,而且沖進20多米了。最后樁基檢測時,這根樁嚴重偏位9.6公分,規范是5公分,極限是10公分,但是一般監理都會以最小值5公分來作為驗收標準的,雖然是在極限允許的邊緣,但最后還是花了一些的錢來打點監理。
總結:測量工作是精益求精的,來不得半點馬虎和粗心大意,只有做到有放點就有復核,那么失誤的幾率就會降到很小很小,甚至可以控制在零風險。只要復核結果超過允許范圍,就得要求現場施工員監督整改到位,不能有僥幸之心,僥幸就是測量工作邁出錯誤的第一步。
三、做好交底工作,保護自己不被誣陷
2012年,我在廣東珠海市的機場高速二標段的一座2.3公里高架橋任測量主管,在一條蓋梁施工時,施工隊把蓋梁模板安裝好后,我們去復測。但當時我們的施工員不在現場,我就和施工隊帶班的口頭交代模板該怎么樣調整,往那個方向調,調整多少公分,交代完后我們就回項目部了。但是我們走后,施工員又不在現場,施工隊沒有調模板(后來聽工人自己說的)就把混凝土澆了。第二天在墊石放點時我又順便復核了一下蓋梁,發現還是與復核模板時的數據差不多,前后偏差3.9公分,左右偏差5.5公分,模板根本沒有動。當時找到施工隊那個帶班的問情況,但他們都說模板是按照我說的調整過了,有問題不關他們的事,說我們測量自己搞錯的。項目部領導知道后了解情況,施工員和施工班組都眾口一詞說是我們測量的搞錯了… …結果我也被總工罵了一頓,還罰款50元以示警戒。
南江項目去年就有一個30多米的高墩柱出現較大的偏差,最后施工員和測量員相互推卸責任,相互扯皮,一邊說復核了現場沒有調整,一邊說沒有復核,鬧得沸沸揚揚的。
總結:(在測量這些年我算是看明白一個不可爭論的事實,工地搞測量就是一個受氣的行業。只要工程上出現一些問題時,不論施工方面還是測量方面的錯,第一時間都會說是測量的搞錯了。)所以,我們測量工作者就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特別是結構物施工,我們測量復核的數據都必須直接與項目部的施工員進行技術交底。交底時一定要有記錄,有備份,雙方簽字,最好有第三人在場見證或者留下影像資料,作為日后可能出現推卸責任時自我保護的證據。同時,雙方簽字的交底工作也是一種相互監督與制約,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質量,值得推廣。
以上是我從事測量工作的一點體會和心得,也可以說是教訓吧。供各位同行們借鑒,引以為戒。希望為我們今后的測量工作做得更好而提供一些幫助!
- 上一篇:安徽天鷺控股集團今夏首次團建活動!
- 下一篇:游記三則---段正則